在不久前舉辦的一次專用車發展論壇上,圍繞底盤生產企業與專用車企業&8220;誰是主導&8221;的問題,雙方代表展開了激烈爭論。
國內一家主流底盤生產企業的代表非常坦率地拋出了自己的觀點:主機廠向專用車廠訂制上裝是我國專用車產業的發展方向。他認為,未來主機廠與改裝廠的合作方式將有很多種,參股、合資或者戰略聯盟等,但不管以何種方式合作,都將以主機廠為龍頭,圍繞不同的主機廠形成不同的產業集群。今后,獨立的專用車企業將很難存在。生產小眾化專用車產品的企業由于產品的特殊性可能保留,以生產大眾化產品為主的獨立的專用車企業會逐步減少。
這一觀點遭到大多數與會專用車企業代表的質疑和反對。一家專用車企業的意見非常有代表性:&8220;專用車固然需要四個輪子的支撐,但是整體功能主要取決于上裝。僅僅因為專用車行業比較弱小,就可以擅自改變專用車企業的主導地位嗎?&8221;這家專用車企業認為,目前國內底盤企業與專用車企業在研發、售后服務等方面嚴重脫節。
這場爭論的起因是,工信部年初公布的《專用汽車和掛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征求意見稿)》第五條提出:國家鼓勵并逐步推行汽車整車(含底盤)生產企業對采用本企業產品進行后續制造的專用汽車生產企業和專用汽車產品實施統一管理。
雖然這一內容遭到不少專用車企業的強烈反對,但工信部6月18日正式發布《規則》時并沒有對此進行修改。專用車行業許多人士認為,依照這一規定,底盤企業在與專用車企業的關系中顯然處于主導地位,專用車企業的地位將重新陷于被動。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大多數專用車企業都依附于主機廠。給專用車企業多少底盤、什么品種的底盤、改裝成什么樣的車,都由主機廠說了算。這種由主機廠主導專用車企業的局面,曾經給我國專用車行業的發展帶來很多問題,最突出的就是國產專用底盤長期稀缺,專用車企業購買的底盤必須經過改裝才能使用。一些專用車企業由于長期依附于主機廠,沒有發展的主動性,不思進取,成為主機廠的&8220;包袱&8221;。
2000年,隨著國內市場對專用車數量和品種的需求快速增長,底盤產量大幅提高,但由于技術水平和品種不能滿足需求,出現了結構性過剩。主機廠開始意識到,只有理順與專用車企業之間的關系,讓他們獨立、快速地成長,自己才能賣出更多的底盤。很快,主機廠紛紛與下屬的專用車企業脫鉤,沒有脫鉤的專用車企業也完全獨立核算、自負盈虧,雙方形成平等的市場關系。這個舉動,邁出了探索底盤企業與專用車企業合作的第一步。
此后,專用車企業逐步成為底盤的主要銷售渠道之一。起初,底盤企業對于如何與專用車企業合作的認識比較模糊,因此談不上&8220;誰是主導&8221;的問題。隨著我國卡車專用化率的逐步提高,專用車企業對于底盤銷售的重要作用越來越明顯,雙方對這個問題的爭論和分歧也越來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我國專用車行業整體實力不斷增強,出現了中集車輛等一批規模大、實力強的專用車企業。這些企業視野廣闊,注重學習和研究國外專用車行業的經驗和發展模式,對如何處理與底盤企業的關系逐步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認識。
底盤企業如何管理專用車企業和產品?能否管好專用車企業和產品?走過去的老路肯定不行,又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專用車企業以及部分底盤企業對此疑慮重重。
從歐美日等專用車產業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情況看,專用車企業與底盤企業在產品研發、售后服務等方面既有合作,更有明確的分工,不存在誰管理誰的問題。底盤企業把主要精力放在底盤的研發上,為專用車企業服務;專用車企業把主要精力放在上裝的研發上,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從專業化分工的角度看,底盤企業也沒必要去研究上裝。
從專用車的整體功能看,用戶最關注的、最能體現整車功能的是上裝部分,底盤只是專用車的一個&8220;大零部件&8221;。可見,專用車企業是底盤企業的客戶和服務對象。目前,我國底盤企業和專用車企業基本是這樣的關系,如果授權整車企業管理專用車企業和產品,會與目前的關系產生矛盾。
業內專家認為,只有充分認識專用車行業的發展模式,順應發展規律,才能對專用車行業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促進其更好、更快地發展。